別人吃肉我喝湯的政策使人民無感,便恨了國民黨,恨了中國,順便把中國政府、中國人、中國文化、人民幣,一起全都恨了,但許多國民黨內的人,卻還只想著要怎麼趕快「恢復交流」,治標不治本。
卡繆不喜歡含混不清,他需要確定感。「《戰鬥報》太側重道德評論,對政治的著墨不夠多。
他們兩人仍然保持著友好關係,但是「地平線彼端的陰影,已經開始緩緩升起」。五十二%的選民投下了反對票。曾替《現代》雜誌美國特刊寫一篇美國性觀念文章,是一個與超現實主義詩人菲利普・蘇波(Philippe Soupault),他成功地幫助戰時戴高樂派的反抗勢力,在北美重建法國報社的人脈。酒吧裡的每個人也都在討論柯斯勒的書。某天午餐,波娃的母親告訴她,現在所有人都在讀一本書,作者是一名匈牙利裔的前共產主義者,名叫亞瑟・柯斯勒,書名是《正午的黑暗》(Le Zéro et linfini)。
」接著便帶著他去花神點了冰淇淋——這下大家以為她不再光顧花神,看樣子她總算可以回花神享受寧靜了。躲在道德標準背後,比在理念和政治的泥堆中打滾容易多了另外,我們也針對網路上常見的租屋「限女」做了統計,發現雅房限制女性的物件比例最高、套房次之。
裡頭有幾個區各自在不同房型的便利性是高於整體平均的,以整層住家來說是南港和大同區、套房則是南港和信義區。獨立套房:有獨立門牌、獨立水電表,並個人獨立使用衛浴及房間內全部設施。套房可飼養寵物的比例就有明顯的落差,最低者是文山區(9%)、最高者像中山、大同與萬華區,可飼養寵物的比例至少有24%。重複物件是指在591網站上,如果兩個物件在某些特定欄位資訊都是相同的話,則視為同一筆不動產物件
世界的運行,人,是否因其渺小而注定捲入歷史社會的纏縛、無窮的面臨種種荒謬及不可能?至少,我們還能透過觀看、透過影像賦予現實持續的能動性,一如奧斯卡事件、一如拉德利和每個實情的攝錄者,載負現實的雙瞳如今化為造設情境、逼視真實的故事情節,於是,我們有了理由讓自己相信,黑暗底淵總有一絲未明的希望之火,將因人而綻露。甚至,它更進一步提示社會和人際的真相:看似平行的現世不僅貧富共存、主客共存、義利共存,我們的難處是非得穿越其中,尋出一條專屬於人的行路。
然而,在視像橫亙著各種不見改善的社會狀況外,這樣一部「沒有真正好人、也沒有真正壞人」的現實作品、甚至已於文學和影史複誦多時的善惡主題,或要加以追問,真相的背後還有沒有更多?電影坐落的客觀位置、故事構築的批判意念,拉德利究詰出什麼? 受政治擱置的93區,儘管種族、宗教、階級劃分不斷,但各方團體互相牽制,勉強維持蒙費梅伊地方勢力的均衡,直到獅子被偷那天,逼現可能爆發的一切。此前,導演所有短作、影像紀錄均以披露政治社會實情為目標,並在不同的時間點攝錄了巴黎暴動事件與西非地方生活,法國媒體熱衷於前、卻對後者予以漠視,他將兩者傳至網路,但其中的冷熱落差致使拉德利的錄像產生變化,《悲慘世界》即保留了內容的紀實性、甚而將形式託予故事電影的具體呈現。暴亂的導火往往來自一段壓抑的累積,就像影片開頭向女孩越界臨檢的舉止,迅速成功刻畫出警方蠻橫的形象,作為一種簡單實際的敘事手段、置進該地的生活日常,竟顯現出暴力如此易被遺忘──那些憤懣無聲的時刻,我們覺察了嗎?基於現實的《悲慘世界》以一場驚悚的青年暴動來抗議,影像有其真實的表露,更有其記憶之存在。明日會怎樣呢?故事無意述說,將未來交還給觀眾。
又如故事透過小組三人不同的個性、巡邏所遇問題、人物生活的隱顯,試圖多方觀看巴黎該區的人民與生活。第三,電影開始就指涉該環境中孩子行竊的不無可能,既定的條件底、世界也既定的運轉著,等著絕望燃起線火。直取於當地的影像素材,在故事結構佈設下,那張受傷的面容映現了多層的涵義:第一,它是權力紛爭所波及的下一代受害者、傳授未來暴力生存的惡性循環。然而,事關團體的,如何無關個人?比彰顯社會性的獅子事件更細緻的敘述,指向了小我(ego)的人性癥結:一台錄下「真相」的空拍機──出於好奇偷走獅子的非裔少年,引發吉普賽馬戲班與非裔團體的爭執,警方為求緩解介入調查、允諾尋回幼獅,卻在追逐途中情急失控,射傷趁亂逃走的少年,一旁的空拍機「目擊」了關鍵時刻,各界開始追捕操使空拍機的孩子──利益關係進一步導致團體衝突,警方脅迫受傷的非裔少年掩蓋實情,繼而成為事件最大的犧牲者。
是否像作者所言,這是關於所有人、各地社會之不幸的一部電影?2009年,美國上演了類似情節的悲劇,此一真實事件被加以改編為電影《奧斯卡的一天》(Fruitvale Station, 2013),影片後半警方趕至捷運衝突現場,將矛頭指向非裔族群,並對鎮壓在地的奧斯卡開槍,目擊的乘客們以手機攝錄傳上網,引發當地眾憤,接連的審判和暴力抗議使奧斯卡事件成為美國非裔議題的反歧視象徵──逝者無法挽回,但死亡迫使我們觀看,期以來者之可追──拉德利不以死亡作為警示的終點,而以少年手上的火炬標誌反省的開端,要觀眾凝視對立與傷痕的投映。表面上是流血事件的即將展開,另一面其實訴說著某些缺乏社會關注的族群長久以來共處一境域、生活乃得以繼續,是由於彼此達成一定程度的協調、實踐一定程度的共識──沒有人比位處邊緣的人們更加曉得,天會一日日亮起,還有一種名為生活的目標遠遠凌駕於衝突之上、一再要求彼此團結並知所進退。
文:林予黥 非裔法籍導演拉德利(Ladj Ly)首部長片《悲慘世界》不僅是一部社會寫實之作,本質亦因攝於作者成長出生地、融入自身遭遇和社會事件而充滿自傳性。第二,它亦是抗爭之必要、反駁官商企圖壟斷媒體實情的一道政治縮影
然而,在視像橫亙著各種不見改善的社會狀況外,這樣一部「沒有真正好人、也沒有真正壞人」的現實作品、甚至已於文學和影史複誦多時的善惡主題,或要加以追問,真相的背後還有沒有更多?電影坐落的客觀位置、故事構築的批判意念,拉德利究詰出什麼? 受政治擱置的93區,儘管種族、宗教、階級劃分不斷,但各方團體互相牽制,勉強維持蒙費梅伊地方勢力的均衡,直到獅子被偷那天,逼現可能爆發的一切。表面上是流血事件的即將展開,另一面其實訴說著某些缺乏社會關注的族群長久以來共處一境域、生活乃得以繼續,是由於彼此達成一定程度的協調、實踐一定程度的共識──沒有人比位處邊緣的人們更加曉得,天會一日日亮起,還有一種名為生活的目標遠遠凌駕於衝突之上、一再要求彼此團結並知所進退。第三,電影開始就指涉該環境中孩子行竊的不無可能,既定的條件底、世界也既定的運轉著,等著絕望燃起線火。甚至,它更進一步提示社會和人際的真相:看似平行的現世不僅貧富共存、主客共存、義利共存,我們的難處是非得穿越其中,尋出一條專屬於人的行路。明日會怎樣呢?故事無意述說,將未來交還給觀眾。暴亂的導火往往來自一段壓抑的累積,就像影片開頭向女孩越界臨檢的舉止,迅速成功刻畫出警方蠻橫的形象,作為一種簡單實際的敘事手段、置進該地的生活日常,竟顯現出暴力如此易被遺忘──那些憤懣無聲的時刻,我們覺察了嗎?基於現實的《悲慘世界》以一場驚悚的青年暴動來抗議,影像有其真實的表露,更有其記憶之存在。
第二,它亦是抗爭之必要、反駁官商企圖壟斷媒體實情的一道政治縮影。然而,事關團體的,如何無關個人?比彰顯社會性的獅子事件更細緻的敘述,指向了小我(ego)的人性癥結:一台錄下「真相」的空拍機──出於好奇偷走獅子的非裔少年,引發吉普賽馬戲班與非裔團體的爭執,警方為求緩解介入調查、允諾尋回幼獅,卻在追逐途中情急失控,射傷趁亂逃走的少年,一旁的空拍機「目擊」了關鍵時刻,各界開始追捕操使空拍機的孩子──利益關係進一步導致團體衝突,警方脅迫受傷的非裔少年掩蓋實情,繼而成為事件最大的犧牲者。
是否像作者所言,這是關於所有人、各地社會之不幸的一部電影?2009年,美國上演了類似情節的悲劇,此一真實事件被加以改編為電影《奧斯卡的一天》(Fruitvale Station, 2013),影片後半警方趕至捷運衝突現場,將矛頭指向非裔族群,並對鎮壓在地的奧斯卡開槍,目擊的乘客們以手機攝錄傳上網,引發當地眾憤,接連的審判和暴力抗議使奧斯卡事件成為美國非裔議題的反歧視象徵──逝者無法挽回,但死亡迫使我們觀看,期以來者之可追──拉德利不以死亡作為警示的終點,而以少年手上的火炬標誌反省的開端,要觀眾凝視對立與傷痕的投映。又如故事透過小組三人不同的個性、巡邏所遇問題、人物生活的隱顯,試圖多方觀看巴黎該區的人民與生活。
直取於當地的影像素材,在故事結構佈設下,那張受傷的面容映現了多層的涵義:第一,它是權力紛爭所波及的下一代受害者、傳授未來暴力生存的惡性循環。此前,導演所有短作、影像紀錄均以披露政治社會實情為目標,並在不同的時間點攝錄了巴黎暴動事件與西非地方生活,法國媒體熱衷於前、卻對後者予以漠視,他將兩者傳至網路,但其中的冷熱落差致使拉德利的錄像產生變化,《悲慘世界》即保留了內容的紀實性、甚而將形式託予故事電影的具體呈現。
文:林予黥 非裔法籍導演拉德利(Ladj Ly)首部長片《悲慘世界》不僅是一部社會寫實之作,本質亦因攝於作者成長出生地、融入自身遭遇和社會事件而充滿自傳性。世界的運行,人,是否因其渺小而注定捲入歷史社會的纏縛、無窮的面臨種種荒謬及不可能?至少,我們還能透過觀看、透過影像賦予現實持續的能動性,一如奧斯卡事件、一如拉德利和每個實情的攝錄者,載負現實的雙瞳如今化為造設情境、逼視真實的故事情節,於是,我們有了理由讓自己相信,黑暗底淵總有一絲未明的希望之火,將因人而綻露還有許多持類似觀點的深藍人士,甚至認為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為中日戰爭的延續。等到抗戰勝利以後,國共兩黨也確實是大打出手,並且為了消滅對方,都啟用了大量的日軍或者日本技術人員。
同樣的,為了遏止中共在敵後壯大,國民政府也默許忠義救國軍以及其他國民黨的地方部隊暗中「利用敵偽」。甚至早期一些逃亡日本的台獨份子,國民黨政府還是靠日本岸信介政府幫忙,才成功遣返回台灣的。
因為即便是所謂「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對日抗戰時代,國軍與共軍的蜜月期其實也只維持到1941年而已。相較於強調自由民主的美國,日本在與中共打交道上更重視實質的市場效益,不會對中國大陸現行的政治制度指指點點。
蔣中正聘請根本博、岡村寧次等侵華日軍將領來台指導國軍。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同樣的,戰後日本也沒有理由仇視中國。
如果錯過時機,等日本恢復了殖民台灣的時候,再來收復台灣,將面臨中日第三次血戰。許多深藍長輩也深信,民進黨鬥爭的終極目標是要恢復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是什麼原因讓兩個戰後沒有發生過衝突的兩個亞洲鄰居,在90年代走上對立面?是釣魚台主權問題嗎?是日本修改教科書嗎?是日本首相又參拜靖國神社嗎?還是日本政府鼓吹台獨?答案其實都是否定的,尤其最後一點更是無稽之談。共產黨不惜與日軍相互勾結,阻止中央軍李仙洲部隊在1943年返回山東。
中共與日本之間出現對立的理由很簡單,很直接也很現實。一位情治系統的深藍長輩就指出: 兩岸已無和平協議的合理性,統一中國的責任自然落在中共政權的肩膀上。
相信絕大多數與筆者同年齡層的朋友,從接觸台灣的統獨政治開始,最常聽到的就是獨派指控統派為「中共同路人」,統派則指責獨派為「日本皇民餘孽」。看來無論是藍色陣營還是綠色陣營的支持者,在潛意識裡都已經把台灣的統獨之爭視為中共與日本的代理人戰爭。
日本的成功,一度引起美國的警惕,靠著1985年的一紙《廣場協議》硬是將其壓制下去。走向對立的中共與日本 從這個跡象來看,日本與中共實在沒有理由爆發衝突。